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交換 – 學習的自由

德國的高等教育

我在德國只待了短短的六個月,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都投注在碩論上實在沒有下多少心力在這邊的課程上。雖然沒法體驗太多的學生生活,但也靠著身邊其他朋友的經歷補足我對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認知。這篇雖然參雜了不少比較舊或者概括性的數字,但大家就姑且看看吧,整體的概念應該不會差距太遠。

大學部

德國大學部應該算是非常硬的,課程以低通過率以及期末考定生死為特色。就算是數百人的基礎課程被當的人數接近40%也是見怪不怪。低通過率的特色也反映在大學畢業率上,整體而言大約只有70%的人能在最後拿到畢業證書。為了保持學生學習的水準德國教授大刀一揮是沒在手軟的,相對於台灣,至少交大的教授就是另外一種風景了。我應該在不止一種場合中發現學校的長官對於二一比例過高有很多的討論,他們似乎對二一人數過多產生反感。扣除掉通過率過低的確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他們對於學習水準的界線就放得很寬,似乎有更多其他方面的考量才是他們在乎的,不過我至今不清楚他們的理由是甚麼。
回歸正題,另一點就是多數課程成績計算的方式為只採計期末考為最後總成績。學期中就算有小考、期中考、作業也不會計分,作業有出你也不一定要寫,寫了老師也不一定會改。這種制度不只國際學生常常抗議,不少本地學生也不喜歡。在我嘗試了兩堂一試定生死的這種課程後我真是覺得非常的不好玩,至少對於像我這種記憶力不好的人來非常痛苦。通常最後學期結束後會有一個月的時間為期末考月,而各科的考試時間就會訂在這段時間內,且時間並不一定會跟原本課堂相同,所以也是有可能產生期末考時間衝突的狀況。另外這裡的課程上課的登記也就是選課跟考試的登記是分開的,所以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你就算沒修課還是能登記考試,尤其是對於許多堂課要重考的人來說。整學期進度放在期末考一次考完又同時有許多科目一起進行,用想的就頭皮發麻。另外這裡的考試內容也十分的填鴨式。考試時間通常為60到90分鐘,但考卷的題目數量是你在時間內絕對寫不完的。所以要拚成績一定要有速度,最後不管是怎樣的題目你都要能很機械化的在最短時間寫完,就算是很複雜的計算流程也要練得很熟。

再來不得不提到這邊的整體修課規劃,簡單來說就是多樣化及自由。雖然前面說多數課程只考一次期末考決定成績,但其實這邊的課程總類是很多的。有專門解題的習題課、真的要做project的實作課、聽演講的專題研討,甚至有些課程會要求你寫作業但老師特別把作業拉出來變一門獨立的課程,這樣主課程就用期末考成績決定,作業課就看老師怎麼變化。另外還有企業實習以及專題等等,修課規定變化很多也很複雜,所以也會有修課專門的諮詢服務告訴你要怎麼安排你的課程。然後這邊沒有台灣那種通識課程,但有一些跨領域的副修,像是資工修數學、機械系的課程。選修的規定也很靈活,鎖死的必修大概只有台灣的2/3左右。如何安排自己專屬的課表也是很有學問的,不像台灣頂多只能多選個子領域然後修該領域的套裝課程。不只選課自由,上課也很自由。基本上講堂課不點名,整學期不出席也行,作業要不要寫也自己決定。你想第一年只聽課,等到第二年再去登記考試,行,都行。規定很自由,請自己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不管選課修課,我想與台灣比較大的差別在於對自己負責。如果你有需要,德國學校提供很多不同的諮詢服務;如果你想全部自己來,也沒問題,決定權在你身上。在台灣,都先假設有學生會做蠢決定,然後設下許多箝制條件去限縮選修課的可能性。有種長輩過於擔心小孩在學習過程中受到了傷害的心態而竭盡所能的保護他們,只不過事實上這些小孩都是大學生而已。

最後是近年在慕尼黑工業大學出現的特別現象。由於德國本地的大學生數量慢慢的在減少,人口都負成長十多年了,學生人數減少也是必然的結果。相對的,為了補足高教人力的需求,國際學生的數量也越收越多。2015年時,平均國際生就佔了至少20%,ECE學院甚至到了40%左右。雖然德國人口早就進入了負成長階段,但近年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學生人數可是逆勢成長,對於慕尼黑租房市場的崩潰也是出了不少的力。國際學生我想不管在哪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有語言、生活融入等等的問題影響著學習成效。在慕尼黑工業大學裡面的國際中心還有特別一組人來處理國際生特別遇到的問題。因為國際學生退學率遠高於平均的現象也已經浮出檯面一段時間了,在國際學生為數不少的環境中也不得不去重視這個問題。不能否認文化與生活的問題影響國際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有另外一點就是國際生程度的差異很大。畢竟在不同制度下的評斷標準難免有誤差,當招收的國際學生越來越多的時候,尤其在中低水準的學生就越難評估他的學習能力。由於多數的國際學生集中在研究所因而造就了另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為慕尼黑工業大學開了許多研究所的英文學程,讓學校裡面開始出現了一定數量的英文授課課程,而這些課就是國際學生的聚集處。儘管有些國際生是透過原本的德語學程進來的,但他們的母語或是比較擅長的第二外語仍是英語。加上原本為數不多的英語課程,使得國際生集中在特定的英文授課中。伴隨著國際生學習能力分布差異很大的原因,導致許多英文授課課程的難度也逐年隨著下降。在剛開學選課時就有學長建議我多找專門開給國際學程的課來修。

研究所

在多年之前德國並沒有所謂的學士學位,而是以五年制的大學而後就是博士班的制度。近年來則是為了與國際制度接合才又把原本的學士拆成了現今的四年學(更正:應該是三年學才對)兩年碩。但是在課程的設計與規則中依然還是能夠看見從前所留下的痕跡。最明顯的部分在碩士班可以觀察到。這裡的碩士訓練其實跟大學部很相近,依舊是以修課為主。我這邊主要討論電機資訊領域,不同領域因實驗室型態不同可能碩論的難度還有時間長度都有所不同。不像是台灣的實驗室研究室架構,碩班生基本上不太算入研究室的研究產出的一環。因為修課重的關係,也不需要一進入碩班就要加入實驗室,自然不需要參與常態的研究計畫。而且可以發現這邊碩論難度偏低許多,大致介於台灣的大學專題與碩班專題中間。另外一點與台灣最大的不同是這邊的碩論有時間限制,從專題題目登記到完成,限制在六個月內結束。除了某些科系與少數特例可以延長以外基本上是時間到了就強制結束。這種狀況可能是台灣學生難以想像的,如果最後沒有完成要怎麼作為碩論提交以及進行口試等等問題定會馬上浮出腦海。首先在這邊碩論題目的訂定責任主要在指導者身上,如果今天訂了一個難以在時間完成的題目,指導者是要受到某種程度的檢討的。如果學生偷懶導致無法完成,那指導者也要為期間內進度把關不周負責。指導者當然有碩論成績做為制衡的武器,畢竟碩論佔30學分。畢業條件120學分,你碩論只拿個及格分數那你前面努力一年半的成績就毀了。難度的部分也因為時間限制不可能給予太困難的題目,甚至像是幫系統寫個GUI介面這種工程向的也有可能成為碩論題目。整體而言獨立研究能力的培養占非常小部分,比較像是帶著你跑過研究方法的流程。另外這邊口試也不像是台灣那樣搞的讓人如侍重擔,口試攻防完可能還要被凹改一堆實驗內容。這裡口試之前要先完成紙本論文,論文交給大教授審核接受後碩論就算是完成了。後面的口試比較像是成果報告,訂個日期請對你的研究有興趣的人來聽聽你做了什麼東西。形式上會有一個負責審核的教授級人物坐鎮,大多是自己的大教授。報告結束後教授會給一些建議,但問題本身並不會刁難,結束後你的論文工作就算結束了。對,沒有惱人的修改實驗或刻意留人,把流程跑完一遍之後就是乾乾淨淨的結尾絕不拖泥帶水。

在這邊的研究主力多數都是來自博班、博後(沒有教授頭銜但會教課,有點像台灣助理教授的層級,其中也有純研究的博後)。大一點的組可能一個大教授下面博士、博後就有十來個,整體人數接近台灣比較小的一個所。在這邊博士生性質比較接近工作,更不像學生。你甚至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註冊學生身分,註冊學生的話就只是要多上幾門類似專題研討的課。雖然說研究產出主要靠博斑、博後,但也不像台灣這麼的以點數為導向,博班可能發一篇頂級會議就到畢業門檻了。不過整體的工作內容還是以指導教授為主,不是不寫paper你就可以閒閒沒事。

結語

在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整體資源是相當豐富的,有空翻翻人家的年度預算計算一下人均配額就知道台灣根本不在同個檔次上。短短半年就能讓人有許多讚嘆的點,光是不合理的助教配額跟能在系館裡建條溜滑梯的創意,及更多不能三言兩語就說完的部分。制度上,德國的教學系統也運行許久,早就磨出自己獨特的文化。台灣的話,反思不夠多,累積的時間也不長。多看見每個文化與制度背後的理由,思考自己真正想走的方向,不是抄來抄去只抄到表面的制度又只會抄美系的那一套,而要收集多元文化的觀點。雖然不是完美的,但我在德國看見了一種別於以往的文化與制度,至少這一點就讓我思考的空間又往外擴展了一些。


所有的交換心得

  1.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交換 – 啟程
  2.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交換 – 誰決定了世界觀
  3.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交換 – 學習的自由
  4.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交換 – 交換心得

3 thoughts on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交換 – 學習的自由

  1. Pingback: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交換 – 交換心得 | 鉄腰

  2. Pingback: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交換 – 誰決定了世界觀 | 鉄腰

  3. Pingback: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交換 – 啟程 | 鉄腰

Leave a comment